記憶的秘密
上個月接受聯文的採訪談閱讀與攝影的一些事,篇名《記憶的秘密》,感謝採訪撰寫的志元替我寫了兩頁的篇幅》(P92.P93)以及工作時的側拍,還有編輯的明珠與佳怡找了這間有特色的小店,美式漢堡餐莎莎很滿意,哈哈~當然最重要的要感謝採訪當天替我拍照的莎莎,雖然我一直沒有拿回印和闐的肉體,但拍出來的照片我很滿意。
談了幾本我喜歡的小說,因為攝影工作帶來的影響,和記憶有關的書特別吸引我,特別是那些過去以為的事實卻是謬誤的記憶,在結局隱藏了一個巨大的秘密在裡面,這類型的小說很容易讓我和攝影的想法產生聯結,訪談一開始硬是背了一句黛安.阿巴斯的名言:
「照片就是關於秘密的秘密,照片告訴你越多,你知道的越少」
家裡雖然有黛安.阿巴斯的傳記,但名字太難記我還是想了一會兒,幸好事前我google過,如果說成演黛安傳記電影《皮相獵影》的妮可基嫚就掉漆了。
除了聊作家攝影的心得之外,大多是談一些我最近看的書和比較熟悉的作家,例如東野圭吾和山崎豐子,主題是幾本跟記憶有關的小說,因為這些看似和攝影無關的小說卻都讓我對攝影有所聯結,例如我非常喜歡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因為勾勒起我國中與高中初期對中華商場的記憶,訂做褐黃色打折卡其褲的西裝店、鐵橋油漆斑駁露出來的銹蝕、賣隨身聽店家門口的擺設…那些會在記憶裡醞釀出90年代的色彩,另外要大推的是吳明益長篇小說《複眼人》非常好看,它裡面提到事實記憶和事件記憶的分別,前兩年寫婚禮紀錄《記憶裡的花轎》這篇有提到過。
另一本我很喜歡的是,曼布克獎得主Julian Barnes《回憶的餘燼》,裡面提到「歷史必然產生在記憶的不完美和文件的不充分之交接處。」,對我來說解釋了攝影存在的一個必要性(或不必要性)。另外,書裡有一句「這世界是有累進的。」我則完全超譯成後製時photoshop的圖層概念,對我來說圖層的重點就是在累進,在規畫圖層組合的時候,我不太在意單一層圖層帶來些什麼效果,而是當它和其它的圖層累加以後,這個組合會帶來什麼變化。
角田光代《第八日的蟬》(做為有女兒的爸爸淚推),前兩年我有寫過一些感想,主要是記憶跟氣昧有關,而氣味和顏色有關,《寂靜的花園》有一段賢人看見彈的描述,賢人自已雖然是白領階級的廣告公司主管,有著不錯的生活水準,但看到彈的時候,卻不需要從彈身上的名牌服飾得知彈過得更好,而是這個人的每個動作都透露出他從出生以來就一直在過著極為優渥生活。
這段描述讓我想到要由各個不同的面相去觀察一個人才會立體,特別是拍攝作家的時候,坐沙發是自在的靠著還是正坐著,行走的步伐節奏、與不熟識的人說話的姿態,講話的速度,音調的高低,聽到有趣的事是大笑或淺笑或笑得你心裡發寒(咦?)….單是形體的捕捉很難真正表現一個人,唯有神韻與氣質才能讓一個人在世界上與其它人的存在不同,正如巴特所說:「氣質像一道光明的影子伴隨身體,一張的照片若不能表現氣質,如同身體沒有影子」。
我自已每個月固定會拍攝聯文雜誌的案子,雖然拍攝時談的是文學,但每次拍攝時旁聽和隔月收到雜誌之後看一些內容,總會和攝影的觀念連結而帶來一些想法,比如昨天早上拍攝的是聶光炎老師,聶老師曾以燈光師的身份拿下國內藝文最高榮譽的國家文藝獎(戲劇類),是劇場設計的大師,這天雖然主要是談小說《孽子》改編的舞台劇,但聶老師開場說到劇場設計的觀念就很吸引我,後來再看了一些聶老師演講的影音也是相同觀念,大意都是劇場設計目的是溝通,要呈現給別人看的,重要的是為了演員的表演,不是為了想設計什麼而設計。
我就想到照片在後製處理也是相同的道理,不是為了凸顯我會或我有什麼風格而去做,而是為了呈現照片的主題而做,讓觀看的人和攝影者更容易溝通的方式,不同的主題,不同情感,不同的光線,不同的場景….有各自不同適合的方式去處理,調整的過程當中要保持一個想法在裡面,不能讓技術凌駕在想法之上。
最後,我fb上的朋友有九成以上都是做攝影職業或愛好者,也常看大家買攝影書來進修,在技術類的書本以外,我真的很建議可以用點時間看非攝影/非技術類的書,無論小說,無論藝文雜誌,尤其拍婚禮的總還是和人文有關,從不同面相的事去累積一些想法和觀察。最後,詳細訪談請見本期雜誌,附一下博客來連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45271
報我的名字95折,當然,不報我的名字也還是95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