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D5 vs D4 動態範圍 DR 測試比較
最近看到網路上關於Nikon D5動態範圍(DR)的討論,漸漸的像都市傳說一樣超展開,剛開始只是Dprivew的測試照提到D5在DR表現比Nikon以往的全幅機身來得退步,到最近傳聞已經變成D5各級iso的動態範圍都非常差,不但開低iso拍曝光under很差,高iso也不能曝光under,甚至高光的部份只過曝over一格救回來也都看得到雜訊…….
我差點以為在討論的是BENQ不是Nikon。
呃….不過我發現很有趣的一點,有些網友其實從來沒有用過D5,但言之鑿鑿說D5動態範圍差到不行,其實我想大家都是以網路評論的文字和Dpreview提供的測試照來做依據,當然這也無可厚非,換成是我也是先看有公信力網站的測試照與評論,但Dpreview測試環境照就那一張,實際的環境光線百百種,這一個多月下來拍得不算多也還是有個一萬多張,有些具體的經驗可以提供,雖然工作很忙,但還是用一點時間做些D5和D4在動態範圍的測試比對,並且提供iso50和iso6400這兩組+4EV~+5EV比對的RAW下載。
一般室內的實拍照片,若是要求實驗室等級的比較可以跳過。
機身:Nikon D5
鏡頭:Sigma 35mm F1.4
設定:中央重點測光,M模式手動光圈快門
因為腳架借給朋友所以手持拍攝,在物距上有點落差但不影響測試,以這個光線來說曝光大約是under 4EV~5EV,D4和D5的亮度看起來差不多(D5這張比D4還要暗一些)
Nikon D4- iso50 F1.6 1/160s 原圖
Nikon D5- iso50 F1.6 1/160s 原圖
承上,原圖的曝光是under 4EV~5EV,D4和D5在PS(使用ACR)直接加5EV的曝光,結果如下圖對照
Nikon D4- iso50 F1.6 1/160s +5EV
Nikon D5- iso50 F1.6 1/160s +5EV
iso50 raw下載(D4與D5預設的色溫和色調不同,建議在PS/LR裡把這兩項設成一樣再+EV對比會更準確)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_Yi7kGy6OEjWW9DSXRSQ1dOVEE/view?usp=sharing
+5EV以後可以看出D4是略勝於D5,特別是在畫面暗部沒有細節處的雜訊量,以及硬拉亮五格後色彩的偏移,D4大約勝出D5有1格左右,這個結果和Dprivew的測試照很接近
只是如果Dpreview的測試你只看最暗沒有任何細節的色塊會覺得+5EV的D5已死,有事燒紙,但同樣+5EV你如果去看其它有細節不是色塊暗部的部份,就發現和其它同等級或高階機種的比對雖然小輸但不致於到差太多,其實這點從Dpreview的PDR圖表數據就可以看得出來,D5在前面低iso那段波折落差很大應該就在於暗部和非暗部的表現落差。
例如我以這幾台來比對
Nikon D5
Nikon D750
Canon 1DX2
Pentax K1
所以測試這件事就是大家從自已想看的部份來講,如果要讓人覺得D5的動態範圍爛到爆,我們就直接只看暗部的黑色塊+5EV,要讓人覺得D5的動態範圍和其它機種差距不大,那麼就+4EV看其它非暗部細節的部份(所以媒體報導怎麼寫真的很影響風向),這裡我挑色塊來比對,以增加不同的EV讓這四台機身得到接近的雜訊量
我個人肉眼來看的判斷大致如下:
D5+4EV = 1DX2+5EV = D750+6EV = K1+6EV
裡面沒有提供D4能比較,但以我的測試和Dpreview的圖表數據來看,D4大約也是+5EV這個水準,其中最令人意外的是Pentax K1+6EV完全不遜於D750打成平手,而且這還只是K1的standard模式,它有另一個驚人的pixel shift模式,這個模式下不但比D750更乾淨而且不是用抹的,細節還保留更多。
D5動態範圍的另一個都市傳說,即使過曝over一格救回來就會看到雜訊…..呃…三月份我剛用D5時在臉書回覆有po過一張D5在高反差環境的高光拉回(大太陽底下,下半部草皮、上半部天空),就直接引用那張,至於拉幾格回來我沒再去找回來看,估計過曝三格應該是有的,但以這個天空和白色帆布頂細節表現的水準,我想應該不怎麼像過曝一格拉回來會看到雜訊 XD ,D5在高光拉回的能力甚至可能比我用D4的時候來得更好。
D5動態範圍都市傳說的最後一個,就是說d5在高iso的動態範圍差不能曝光不足,這個很有趣,事實上Dpreview的數據圖表裡高iso動態範圍正是D5的強項,就數據來看目前應該是沒有對手,大多數的人只見過Dpreview那組iso100的+1EV~+5EV,很少見到D5的高iso動態範圍+5EV照片甚至是與其它機型的比較,我手上沒有Canon的高階機型,這裡我就用D5和D4同樣以iso6400來做一個比對。
跟iso50那組差不多,不過這個環境更暗一些,曝光大約是under 4.5EV~5EV,D4和D5在原圖看起來的亮度幾乎相同。
Nikon D4- iso6400 F16 1/250s 原圖
Nikon D5- iso6400 F16 1/250s 原圖
承上,原圖的曝光是under 4.5EV~5EV,D4和D5這裡直接在PS(使用ACR)加5EV的曝光,結果如下圖對照:
Nikon D4- iso6400 F16 1/250s +5EV
Nikon D5- iso6400 F16 1/250s +5EV
從縮圖就可以看得出來,當使用高iso同樣+5EV之後,D5的動態範圍表現就整個壓過D4,無論是橫向條紋雜訊或高iso的色彩偏移都明顯優於D4,照片的結果也大致等同於前面的Dpreview數據圖表,D5在iso3200以後展現出來的動態範圍非常強大,所以我還蠻好奇如果D5的高iso都不能曝光不足了,同等級哪一部的高iso可以?
iso6400 raw下載((D4與D5預設的色溫和色調不同,建議在PS/LR裡把這兩項設成一樣再+EV對比會更準確)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_Yi7kGy6OEjNjhKYXVYS0x4bEU/view?usp=sharing
再來回到談論低iso動態範圍在欠曝拉回這件事,一般說來攝影師本來就應該使用正確曝光,而不是拍到曝光失敗去依賴感光元件的高動態能力拉回來,我的看法是正確曝光絕對是前提,但實務上有時候也會遇到曝光條件高反差很大的情況(現場無法再調整燈光),這時欠曝拉回有他的必要性,比如逆光人像的臉部曝光仍然需要拉回到一定的亮度,另有網友認為舞台和觀眾席反差很大的時候也會用到,這部份我就覺得是看個每個攝影者的拍攝習慣,因為這個雖然同樣是環境的反差很大,但需求是分別拍下舞台(明亮)和觀眾席(昏暗)兩張不同的照片,並非是同一張照片裡出現高反差環境。
以我來說工作使用光圈先決+手動ISO為主,所以當從明亮的舞台轉到昏暗的觀眾席的時候,假設舞台和觀眾席曝光差4格,舞台是F2.8 iso400 1/200,當我從把鏡頭從舞台轉向觀眾席的同時是直接撥iso轉盤到iso6400,這樣子就可以得到差不多的曝光與快門速度,同時由於D5優異的高iso,可用iso的range很大,不小心多撥到更高的8000~12800其實也無所謂啦 XD,這個動作非常直覺完全不影響拍攝的節奏與抓取的瞬間,而Nikon對D5在這方面的設計思考和我的習慣是比較接近的,他們這次是把ISO控制鈕放在快門鈕旁邊,可以讓你瞬間就調整好需要使用的iso。
另外若說使用Nikon其它機種動態範圍優於D5,可以快門先決或M模式不管任何設定直接轉過去拍,等後製再把曝光拉回來,理論上先不論動態範圍差一格可以增加多少畫質回來,實務上做為一個D4+D5的使用者,我可以跟各位打包票,當你用過D5在很昏暗的環境對焦,你會覺得D5和D4在對焦精度與準度是兩個檔次,決定了“有拍到“跟“拍得好“這兩個結果。(至於雖然有更高動態的D750和D810的暗部對焦我想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以上還是隨每個人的拍攝習慣會有不同,回到同一張照片有過大的明暗高反差,通常我們會選擇用低iso來拍,因為這樣明亮處的色彩範圍能保留,暗部的雜訊也減輕,在後製時要把光線處理一致的條件會比較足夠,而實務上遇到的情況就是如同這張逆光的照片(婚紗客戶的照片,所以我就不提供全圖比對與raw檔案)。
這張大逆光照我截取兩個暗部的100%做比對,先是原圖的部份(無任何調整)
1:雖然沒有裁進臉部,但臉部和手臂都處於同樣的逆光曝光不足,這張的手腕處和臉部在電腦上幾乎一樣黑,最暗處的曝光估計是under 3EV左右。
2:這張是直幅的照片對焦處在臉部,景深外邊緣的草叢同時也在逆光處,所以看起來是一團沒有細節的黑,這裡暗部的曝光也差不多是under 3EV左右,最暗的部份大概是under 3.5~4EV。
看過原圖以後我們再來做曝光拉回的動作,第一張逆光的手臂暗部+3ev,第二張邊緣草叢的暗部+4ev,結果如下(僅調整曝光度其它無做任何調整)
我想這個under3~4EV的曝光拉回的結果並不像傳聞中那麼差,我拍下這張的時候已經估計好後製時的感覺,所以雖然知道逆光到臉部幾乎都是黑的,但經驗上告訴我處理完的結果不會有問題,雖然客戶的照片不能提供調整後的全圖給大家看 XD,但調整後臉部的雜訊量和圖上的手腕處差不多,暗部+3EV後製的色彩空間還有充足的色彩和明亮度,甚至第二張在暗部的草叢已經是一團黑,但+4EV後還能把細節全都拉回來,雜訊量也控制得很不錯。
這兩張曝光不足拉回和D4的印象接近,其實和Dprview的結果與數據圖也是接近的,如果是+3EV~+4EV暗部的低iso動態範圍和D4差距是在一格以內,非暗部的差距更小,並沒有像傳聞D5的低iso動態範圍是“非常差“來形容(若D5用非常差來形容,D4大概也只能用很差來形容 XD),基本上D5+3~4ev的動態範圍的表現是ok的,在暗部和D4雖有差距但不至於太明顯,除非你想在更暗的情況下+5ev以上再去比對暗部的色塊雜訊,但實務上來說高反差必須到+5ev以上的情況,就像高iso需要用到51200以上一樣,使用到的機會並不多。
結論:為什麼D5的動態範圍會被傳言的這麼槽糕?一方面是Dpreview的測試照大家挑+5EV暗部特別是色塊來看,說真的那個雜訊量我看得也是醉了,但最主要的原因我想在於不符合Nikon用戶心中對D5設定的期待,尤其許多Nikon老用家會恨鐵不成鋼的想抓著D5的肩膀搖晃問:「你的動態範圍去哪了??!!!是不是交了壞朋友!!??(誤)」
低iso暗部的高動態範圍一直是Nikon的招牌,猶記得D5發表那個天元突破的百萬級iso3280000多麼歡樂(雖然實機堪用iso不到328萬的一折),於是一定會想說動態範圍怎可能比上一代還差。(雖然實際上也只就差D4一格)。
然後另一個殺手是Canon 1DX2,原本賣牙膏的Canon動態範圍一向被Nikon壓落底,結果1DX2發表號稱15檔的動態範圍居然來真的,實機發售後動態範圍D5比D4退一格,1DX2比1DX進兩格,最後Nikon D5反而被Canon 1DX2平均超越一格甚至更多(最暗部的地方應該有將近1.5格),雖然只在低iso暗部的部份,高iso暗部的動態範圍Nikon有扳回一城,但一直以來Nikon用家引以為傲的低iso暗部動態,這次實實在在就是被Canon超越了。
最後一點個人結論中的結論,關於D5的心得:
1.高iso純淨度:沒有數據上那麼好,以前D4你最高可以接受到12800的話,那麼D5對你來說頂多就25600,好處是這次原生到達102400,所以25600以後還有很多1/3step的級距可以活用,不像D4 iso 25600以後一次就要跳一整級的iso。
2.低iso動態範圍:沒有傳言中那麼糟,你還是可以用以前D4的拍法,只是以前D4你under 5EV可以拉回來沒問題,D5則最好不要under超過4EV,這點我覺得和高iso比D4提高一級像是互補(挖東牆補西牆的那種互捕=_=)
3.對焦:強,很強,非常強,D5全新設計的153對焦系統裡有99點十字,中央點-4ev,其餘對焦點-3ev,D5對焦系統的規格不像iso3280000只是數字上寫爽的,不過可惜對焦這件事除了規格看得到,但不像畫質可以客觀的實測比較,更不用說和不同系統規格的1DX2比較,這裡我只能說D5和使用D4對焦的經驗,使用大光圈在暗部與拍攝移動物體是非常明顯的提升,會有一種讓鏡頭跟著升級的感覺,我第一次知道我那支sigma 70-200 F2.8老鏡原來光圈全開在暗部也可以拍得銳利。
4.顏色:這點非常主觀,因為每個人處理顏色的方式都不一樣,對我來說D5和D4的色彩走向完全不同,不過在重新調整色彩的處理方式以後同樣能得到我滿意的結果。
5.綜合:D5原生的影像銳利度比過去D4來得高,色彩也更多,這幾天開始大量調整D5的婚禮RAW檔,在Cameraraw裡我第一次把降低銳利度和減少顏色飽和度這兩項設定為常用選項,在調婚禮照片時也發現DR高需求時暗部產生彩色雜訊,在透過PS/LR可以很簡單的消除彩色雜訊,(不是沒有雜訊,而是變成單色雜訊),其得到的結果和D4並不會差太多。
我個人用的感覺是Nikon對D5的設計思考更靠向職業用戶,不單只是表面上降了一級的DR更需要正確曝光這件事,它還包含因為後製的部份提供 了攝影師更大的空間(原生更高的銳利度與色彩),同時也代表需要比過去再高的後製能力,但這樣的設計是如果你只單純看原生檔案,會讓非使用者與非職業用戶覺得D5在動態範圍暗部的表現不能接受。
以上,希望對關注D5動態範圍究竟如何的朋友有幫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