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9 A7R3入手不開箱心得 (11):Sony FE 24-70mm F2.8 GM – 大量70mm f2.8光圈全開實拍測試與心得
Sony FE 24-70mm F2.8,風暴降生GM、大三元、鏡皇、索尼大法護法、G-Master、明日之鏡、大師鏡、規則破壞者、攝影師的光魔杖
1月初把Sony 24-105mm F4 G OSS換成Sony 24-70mm F2.8 GM以後,已經用24-70mm f2.8 GM工作拍了半年多,F2.8標準變焦鏡一直是我工作上最重視的鏡頭,之前在婚禮攝影工作鏡頭的選用我曾寫到標準變焦鏡與大光圈定焦鏡兩者的差別,很像武俠小說常講的:
「千日練槍,萬日練劍」
大光圈定焦鏡就像長槍,信手一刺威力就很強,馬上看到顯著的效果,會有一種覺得自已變強的感覺,容易沈迷其中,可是要記得那強是強在長槍本身的威力;變焦鏡就像劍,短時間看似容易上手誰都會用,威力不大,但長時間去把它練精,那麼使劍的威力又是另一種境地,因為那威力不是來劍,而是來自使用者掌握的劍技,現在拍的時間越久,越覺得標準變焦鏡就像《神龍之謎》裡的光魔杖(原理同《勇者鬥惡龍》的理力之杖(りりょくの杖)),光魔杖看起來很平凡,但它是將使用者的魔力轉換為攻擊力,魔界工匠隆貝魯克打造的光魔杖沒有攻擊力上限,所以在接近無限魔力大魔王巴恩手上,它就從一支普通的杖成為一擊必殺的神器。
這半年來除了工作照以外,也陸續拍了許多測試照,這裡放上來給大家參考。
這裡要先說24-70mm F2.8這種標準變焦鏡,理論上最弱的部份都是f2.8的望遠端70mm(測試照後會再詳說),所以底下測試照全部都是f2.8光圈全開,基本上都以70mm為主(少部份是24mm/35mm/50mm的比對),為什麼這麼測試呢? 因為會買這顆鏡頭的人用f2.8來拍的時間佔大多數,而我選鏡頭的習慣是以鏡頭表現的弱項來看自已能否接受,如果70mm f2.8的畫質能接受,其它光圈和焦段就只有更好。
測試照分別用Sony A9和A7RIII,主要是用A7RIII,一方面是無低通的高畫素機在看解像力的細節優勢(在後面的測試照中和A9甚至Nikon D4比對可以明顯看出差別),另一方面當然就看做為Sony大三元之一的的24-70mm GM是不是扛得住A7RIII的4200萬畫素? 畫面裡的對焦處幾乎都是畫質最佳的中心區為主,因為同一個畫面要分組測不同位置太花時間,而且拍小孩和貓的時候不好控制相同的物距和位置,可能要拍不同區的時候他們就跑掉了,所以只有用Sony A7RIII和Nikon D4接上各自的24-70mm f2.8拍大樓有做兩組左中右三區的測試,我並沒有測到鏡頭左右最邊角的位置,因為在實拍上會對焦到最邊角的機會幾乎是零,因此是用正常拍照會用到的畫面外側1/3~1/4的區域來測試(特別是右側的1/3~1/4大約就是直拍時人眼臉部的位置)
拍大樓的比對屬於無限遠的對焦距離,國內外網站通常都會用這個測試方法,有一說是大多數鏡頭在無限遠平行光入射為最佳畫質(微距鏡除外),更進一步要再搭配架腳架關防手震倒數計時自拍,若可能能再用手動對焦會更精準。
無限遠拍磚牆這種測試方式雖然好,但除了藝術家與測試編輯以外我們很少這麼拍,這種24-70mm f2.8的標準大光圈鏡拍人帶景居多,尤其爸爸們犧牲黃金右手買比機身重1.5倍的24-70mm GM,都是為了帶小孩出去玩能在焦段便利和畫質間取得一個最佳平衡,不然誰想花這麼多錢買健身器材呢。
實務上24-70mm GM絕大部份都是在物距1~5公尺內手持,af-c自動對焦(Sony第三代機身建議使用AF-C,在我之前寫對焦系統運作方式裡有詳述原因),所以底下測試除了大樓磚牆拍攝以外,其它都是在24-70mm常用的距離拍貓和小孩,對焦在眼晴的位置,光線環境有常見的室內日光燈管,也有閃燈和陽台的戶外自然光。
底下照片a9/a7r3的機身儲存設定全部都是壓縮raw,這些測試照是看鏡頭的解像力與色散,所以只有部份照片曝光太低看不清楚細節時增加一些曝光度,有加曝光度的照片都會附上我調的參數,沒有加曝光參數的就是raw完全沒動直接轉jpg,只加曝光基本上不影響鏡頭解像力的結果,所以可以視為都是用photoshop的預設做raw直接轉出jpg,存檔格式都是在ps裡使用儲存為網頁用(環迴增值法),全圖是70%高品質,crop是100%最高品質。
除了大樓磚牆比對部份的A7RIII每組有三張以外,其它測試每組都是兩張,一張是可以看出完整畫面與散景的原圖縮小(1500×1000),另一張是原圖尺寸無縮圖無銳化在對焦處100% crop(裁剪範圍約1000px~1500px),因為網站秀圖時會把寬度控制在1000px,所以特別要提醒一件事:
務必要點選照片後再點照片右上角的全螢幕icon,這樣才能看到原圖裁剪下的100%
落落長的前言說完,底下測試照正式開始:
Sony A7RIII + FE 24-70mm F2.8 GM
01 F2.8 70mm ISO100 1/160s – 室內日光燈管 閃燈on 神牛 GODAX V860II(M模式)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75)
小莎在動作中拍下,閃燈的凝結效果很好,這張同樣的快門速度若是沒開閃燈是不可能達到這個銳利度,我個人要求沒那麼高,以24-70mm f2.8標準變焦鏡的70mm f2.8來說,眼晴/睫毛/眉毛 在raw預設之下能達到這個解像力,我認為算是對得起G Master大師鏡的稱號了,只是說旁邊的小吞表情實在很不ok,但為了放全圖可以看出拍的物距比例,只好請小吞的好朋友蜘蛛人幫忙擋一下。
02 – F2.8 51mm ISO125 1/200s – 室內日光燈管 閃燈on 神牛 GODAX V860II(M模式)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65)
對焦處100% crop
同樣是小莎在動作中拍下,雖然前面的70mm已經讓人滿意,但從100% crop來看眼晴/睫毛/眉毛,在51mm焦段的解像力自然是再更勝70mm,這也蠻符合國外鏡頭測試的結果(因為小莎後面的背景有點亂,也只好請小莎的好朋友亮亮與晶晶幫忙擋一下)。
03 – F2.8 70mm ISO320 1/100s – 室內日光燈管(無閃燈)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1.65)
如前面所說,鏡頭的測試另外補光在銳利度是一種外掛,這張是在客廳只有用日光燈管拍攝沒有開閃燈,因為快門速度不夠但iso又儘量要放低以免影響畫質,所以刻意在機身降了一檔ev來換一級快門速度,等進ps後再去拉回來,雖然沒有像開閃燈那種銳度,iso320和拍暗拉回對畫質也略有折損,但在不開閃燈的情況下70mm f2.8這個解像力我認為是很ok的。(同樣的因為小莎後面的背景有點亂,所以亮亮與晶晶又出現了。)。
04 – F2.8 70mm ISO200 1/80s – 陽台(自然光)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95)
戶外陽台自然光之一,從100% crop來看眼晴/睫毛/眉毛,可以發現解像力略低於室內打閃燈,但在陽台比較好的光線條件下,清晰度又略高於室內日光燈管不開閃燈的表現,如果這張快門速度在1/160s(兩倍安全快門)以上應該還可以得再更高一些的清晰度。
05 – F2.8 51mm ISO200 1/100s – 陽台(自然光)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1.3)
戶外陽台自然光之二,從100% crop來看眼晴/睫毛/眉毛,可以發現在50mm的解像力比70mm時有更提升。
06 – F2.8 42mm ISO200 1/125s – 陽台(自然光)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1.15)
戶外陽台自然光之三,從100% crop來看眼晴/睫毛/眉毛,感覺Sony 24-70mm F2.8 GM的解像力在42mm左右已經接近頂點(以我的經驗24-70 gm解像力的高峰落在35mm-55mm)。
過去我們對變焦鏡解像力的印象是牛變也會輸狗定,但就這張來看GM是能笑摸大部份便宜或有年份的定焦狗頭,它高峰的解像力甚至是有資格和新的定焦鏡軋一下。
07 – F2.8 70mm ISO200 1/80s – 陽台(自然光)
拍貓的好處就是當貓的眼晴大容易對焦,缺點則是雖然眼晴大容易對焦,但也容易拍到眼皮附近的貓毛,所以有時候稍微拍側面一點反而容易完全對在眼晴上,這張從100% crop來看,雖然不是近拍仍然可以看到貓眼裡反射的陽台柵狀鐵欄杆。
08 – F2.8 70mm ISO200 1/125s – 陽台(自然光)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35)
貓的正面照,同樣從100% crop來看,雖然不是近拍仍然可以看到貓眼裡反射的陽台柵狀鐵欄杆,但如果是有養貓的人看,從貓的眼晴裡看見的是整個宇宙。
09 – F2.8 51mm ISO200 1/80s – 陽台(自然光)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55)
焦段調整至51mm,和70mm相比可以發現貓毛和眼晴的解像力都再提升,特別是貓毛的部份可以感覺得到毛的硬度。
10 – F2.8 70mm ISO800 1/40s – 室內日光燈管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50)
躲在桌子底下的貓,iso800的快門速度是1/40s,算是一個不太明亮的環境,我個人的經驗是A7RIII在iso800之後的畫質會開始有比較看得出來的影響,這張看100% crop就會發現貓眼的部份和前面iso200時是會比較濁一些。
11 – F2.8 70mm ISO100 1/500s – 戶外大樓窗戶(中間)
Sony全圖縮小至1600萬畫素(D4的尺寸),再取對焦處100% crop
戶外的無限遠對焦測試,對焦在外牆中央排的直條紋磚面,兩機的組合在同一時間拍攝(2018/05/29 – Sony 16:15 / Nikon 16:20),機身用同一個手動曝光設定得到幾近相同的畫面,可以看出這五分鐘內大氣光線的條件相同,Sony同樣是使用A7R3+ 24-70mm GM,Nikon則是使用D4與上一代鏡皇AF-S 24-70mm F2.8 G的組合,SonyA7RIII+24-70 GM拍攝的磚面紋理都清晰可見,Nikon D4+2470 G除了磚面的線條辨識度比較低以外,畫面上還有矇了一層霧的感覺(色散)。
尤其當A7R3縮圖到D4畫素的尺寸後再取對焦處100% crop去比對更是壓倒性的差距,但必須先說這組測試比對並不代表鏡頭本身的質量差距,評測網站DXO有解釋過不同鏡頭加不同的機身的組合不具比較的意義,Nikon的24-70 G鏡雖然是上一世代,但論畫質(中心區)並不輸新一代有VR的24-70 E鏡,在國內外大多數的鏡頭橫向評比當中,Nikon的24-70mm F2.8除了色散弱以外,其它部份的優點都非常突出。
如果我的24-70g鏡搭配的是4500萬畫素的D850,那麼和A7R3的組合相比我認為是五五波,但邊緣我認為GM還是佔優勢,畢竟Nikon的G鏡設計的當年連2400萬畫素的D3X都還沒推出,所以這測試並不是想要趁機錶Nikon,而是更直接讓大家看出高畫素機在拍攝上優勢是什麼。
12 – F2.8 70mm ISO100 1/500s – 戶外大樓窗戶(右側)
Sony全圖縮小至1600萬畫素(D4的尺寸),再取對焦處100% crop
同上,右側的部份可以看出兩鏡在畫質上與中央相比都有衰退,但Sony 24-70mm F2.8 GM衰退的程度比Nikon 24-70mm F2.8 G來得小。
13 – F2.8 70mm ISO100 1/500s – 戶外大樓窗戶(左側)
Sony全圖縮小至1600萬畫素(D4的尺寸),再取對焦處100% crop
同上,左側的部份可以看出兩鏡在畫質上與中央相比都有衰退,但Sony 24-70mm F2.8 GM衰退的程度比Nikon 24-70mm F2.8 G來得小。
14 – F2.8 70mm ISO100 1/400s – 戶外大樓帆布掛條(中間)
Sony全圖縮小至1600萬畫素(D4的尺寸),再取對焦處100% crop
機身與鏡頭同前面大樓窗戶的拍攝組合,只是這組拍攝是另一棟大樓上帆布掛條的字,拍攝字體比較容易具體看出畫質衰退與色散的情況,測試的結果和前面拍攝大樓窗戶相同,在resize crop之前,從文字就可以看到兩鏡色散的分別。
15 – F2.8 70mm ISO100 1/400s – 戶外大樓帆布掛條(右側)
Sony全圖縮小至1600萬畫素(D4的尺寸),再取對焦處100% crop
同上,右側的部份可以看出兩鏡在畫質上與中央相比都有衰退,但Sony 24-70mm F2.8 GM衰退的程度比Nikon 24-70mm F2.8 G來得小。
16 – F2.8 70mm ISO100 1/400s – 戶外大樓帆布掛條(左側)
Sony全圖縮小至1600萬畫素(D4的尺寸),再取對焦處100% crop
同上,左側的部份可以看出兩鏡在畫質上與中央相比都有衰退,但Sony 24-70mm F2.8 GM衰退的程度比Nikon 24-70mm F2.8 G來得小,另外從布條上的文字與右側對比,雖然不明顯,但看得出兩鏡的畫質都是在左側的衰退比右側稍微多一些。
以上,Sony A7RIII+ FE 24-70mm F2.8 GM的測試告一段落,最後是A9的測試,因為平常都是用A7R3在測所以A9的部份就少得多,但幾個主要光線場景(閃燈/自然光/焦段)還是有包括在內,另外24mm/35mm/50mm/70mm的這幾組比對我都是用Sony A9來拍攝,至於縮一級或兩級光圈的比對在家測試時常常f2.8已經是最低安全快門,再縮光圈就要把iso拉高影響畫質,不過可以簡單說這顆24-70mm gm最佳畫質大概就落在F5.6
因為A9和A7M3畫素相同,我的測試照是在iso與曝光都在正常的範圍,所以A7III的動態範圍與A9的高ISO可以忽略,這兩機在接上24-70 gm的畫質是相同的,若使用Sony A7III的朋友可以參考
Sony A9 + FE 24-70mm F2.8 GM
17 – F2.8 70mm ISO100 1/160s – 室內日光燈管 閃燈on 神牛 GODAX V860II(M模式)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65)
和前面用A7RIII拍小莎的環境與光線相同,只是機身改成使用A9,閃燈的凝結效果一樣很好,心得和A7RIII是一樣的,但就最終呈現出來的畫質來看,4200萬畫素無低通濾的R3對上2400萬畫素的A9,在畫面的清晰度還是略勝一籌。
18 – F2.8 51mm ISO100 1/160s – 室內日光燈管 閃燈on 神牛 GODAX V860II(M模式)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6)
同前面的心得,在50mm的解像力比70mm再更升。
19 – F2.8 35mm ISO100 1/160s – 室內日光燈管 閃燈on 神牛 GODAX V860II(M模式)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7)
同前面的心得,35mm的表現和50mm非常接近,解像力屬於在同一個區間。
20 – F2.8 24mm ISO100 1/160s – 室內日光燈管 閃燈on 神牛 GODAX V860II(M模式)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1.05)
同前面的心得,24mm在開閃燈的情況下的中心區的解像力和35mm和50mm也很接近,當使用24mm拍攝時我經驗上和對焦的物距有關,鏡頭的解像力在太近或太遠會有分別,這張的距離顯然是剛好的,24mm焦段的解像力我印象是略低於35mm~55mm但高於70mm。
21 – F2.8 70mm ISO250 1/100s – 室內日光燈管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7)
以70mm 1/100s的安全快門來說,拍小孩動作中的畫面其實不太夠,是小吞中間有一個非常短的停格,Sony A9做為高速機種確實能抓下這個瞬間,就我的經驗若換成R3拍這張會差a9幾個毫秒,雖然看似短暫但那差別就會出來了,70mm f2.8在沒有開閃燈的狀態,這中心區的解像力我認為是沒有問題。
22 – F2.8 70mm ISO400 1/80s – 室內日光燈管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7)
同上圖的時間拍攝,從數據與畫面和上一張比對,同樣光圈拉高了2/3級iso,在差不多的快門之下,這張人物的亮度明顯比上一張來得暗,所以是稍微有一些逆光的情況,不過從100% crop來看畫質雖然稍有衰退但影響還不大,如果用更大的逆光用更高的iso去做暗部拉回,眼晴和睫毛就會變得糊糊的了。
23 – F2.8 70mm ISO1600 1/125s – 室內日光燈管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5)
這裡開始是室內無閃燈iso1000以上的70mm/50mm/35mm/24mm測試,這張70mm的iso1600比其它三張的1250來得高一些,同時在比較近距離的對焦下,可以感覺到和前面同樣70mm的照片相比,這張的色散更為明顯,畫質衰退的比較多,不過在真實的工作環境裡這個條件拍攝的情況其實是非常多的。
24 – F2.8 51mm ISO1250 1/160s – 室內日光燈管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9)
同前面的心得,在50mm的解像力比70mm再更升。
25 – F2.8 35mm ISO1250 1/160s – 室內日光燈管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7)
同前面的心得,35mm的表現和50mm非常接近,解像力屬於在同一個區間。
26 – F2.8 24mm ISO1250 1/160s – 室內日光燈管
(Photoshop Cameraraw 曝光度+0.75)
同前面的心得,這張24mm的拍攝距離剛好,所以中心區的解像力和35mm和50mm也很接近。
27 – F2.8 70mm ISO1600 1/160s – 室內日光燈管
開到比較高的iso1600,和前面的經驗相同,可以看出貓眼的銳利度稍有衰退。
28 – F2.8 51mm ISO1600 1/125s – 室內日光燈管
和上一張同一時間拍攝,調整為50mm的焦段,可以看出整體的解像力都有上升,特別是貓眼感覺變得比較清徹。
以上,Sony FE 24-70mm F2.8 GM搭配Sony A9與A7R3的28組實拍照片的70mm望遠端光圈全開測試畫質完畢,雖然因為有個人機身資訊且拍家人不方便提供原圖,不過raw用acr預設轉jpg做100% crop對焦處也是同樣的效果,照片的拍攝資訊都校對過兩次應該不會打錯,若對哪張照片的資訊有疑義也可以跟我說,我可以再截acr的參數出來,希望對選購的人有幫助。
不過鏡頭當然並不只看解像力而已,只是畫質這東西比較單純,所謂一言不合就上原圖(笑),GM的畫質行不行就是看照片一翻兩瞪眼,Sony 24-70mm F2.8 GM用這半年來我個人其實是很滿意的,除了全焦段光圈全開都有足夠的水準之外,搭配A9對焦速度極快,即使在暗處對焦也是滑順很少拉風箱,散景感覺得出和我過去用Nikon 24-70mm F2.8 G不同,不只是GM心靈馬力加成(笑),還蠻難形容但就是真的不太一樣,因為我平常主要使用後製不太在意鏡頭色彩,但GM的色彩加上散景,在調整顏色時常讓我覺得接近在調定焦大光圈照片的感覺,不會像以前在進PS的時候會覺得畫面比較乾和平,明顯知道這張是f2.8標變拍的照片。
要說24-70 GM 主要的缺點,大跟重和貴我覺得大三元就是這樣稱不上什麼缺點,總沒有人買BENZ CL63 AMG會說:「這車的缺點是燃料稅太貴啊,車長過五米不好停車啊~~」,我個人認為最大的缺點是沒有把防手震做上去,雖然很多人認為機身有防手震就好了,但這顆的重量搭配sony的小機身手持在50mm以後容易手震,機身的五級防手震在比較長的焦段效果沒有想像明顯,當然如果你平心靜氣慢慢按快門是可以降三級甚至四到五級也有穩定的影像沒錯,但實務工作上常常覺得70mm端降一級安全快門就已經很拼了,不過奇妙的是我用METABONES 5轉接Canon 135mm F2L,sony機身防手震效果反而很好,但也可能跟135L身鏡的設計手持好拿有關,因為以前拿sigma 135art這種巨炮至少要用135L兩倍以上的快門才是最低安全快門(另外也要凸槽一下,24-70mm gm的變焦環太容易膨皮和白化了,我才用半年看起來像用了三年,只是這可能是我個人的問題,我非常擅長把東西用得很舊)
關於標準變焦鏡的選擇:Tamron 28-75mm F2.8 (A036)or Sony 24-70mm f2.8 gm or Sony 24-105mm f4 g or Sony 24-70mm F4 ?
最後插播個很長的題外話,騰龍最近專做給Sony FE鏡頭的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RXD(A036)大熱賣討論度很高,很多同行的朋友問到我對這顆鏡頭用在工作上的看法,我過去在Nikon系統我用過大部份廠商的F2.8恆定光圈標準頭,NIKON/TAMRON/TOKINA/SIGMA….其中Sigma 24-70mm F2.8甚至買過三支(IIx2 IIIx1),,任何一支f2.8的標變都不能期待每個焦段畫質一樣,即使是大三元也一樣,最好的畫質大多落在24mm到50mm(兩倍)這一段,然後從50mm以後越接近望遠端的70mm畫質下降變明顯。
所以各廠的f2.8標變在拼的就是f2.8光圈全開時,儘可能縮小各焦段畫質上的差距,Tamron A036雖然廣角端是從28mm開口但也是一樣,我自已十多年前也用過它的上一代的28-75mm f2.8(A09),它甚至是我買的第一顆鏡頭(2003上市,我是2004年買二手),當時剛上市的討論和熱賣和現在的情況一樣,只是平台從無名小站與Dcview討論區換成facebook社團(笑),Tamron A09也有副廠鏡皇之稱,可以說是當年CP最高的鏡頭。
所以輕量化小口徑的28-75mm f2.8並不是新的產物,這正是騰龍的拿手絕活,也是騰龍聰明的地方,雖然Tamron表示廣角端從28mm開口是在重量與價格上做一個取捨,不過攝影的老司機們都知道這官方說法有點取巧,這種說法好像老婆抱怨你晚上不行,你說我是因為明天一大早要工作所以必須保留體力,是在家事與公事之間做一個取捨。(抱歉,小弟更正把“你“改成“我“,看文的大大絕對不會沒有這個問題),因為就造鏡技術來說,f2.8的標變的廣角端從24mm開口的技術含量比28mm要高非常得多,也不是只靠花錢吃藥(更正:鏡片堆料)就能解決。
舉個正經的例子是前陣子有件攝影案是拍高級鐘錶,老師傅(老闆)當時正在整理百達裴麗的三問錶,現場讓我們聽了一下三問報時的聲音,我對錶完全外行,想說現在隨便在外面一支錶也會報時有很厲害嗎? 回來看了一下價錢,呃…一支百達裴麗的三問差不多可以在板橋市區買一間房子。為什麼會這麼貴呢? 除了高級鐘錶的品牌價值和市場操作這些以外,在看他整理的過程就知道,要把一大堆用放大鏡才看得清楚的零件全部放進一個比拇指大一點的機芯,裡面塞進好幾支小不拉磯的音簧還要控制到可以彈出悅耳的聲音,要有高超的工藝技術才設計得出來。(題外話:為了拍這個案子我下定決心買了fe 90mm macro g oss,結果在老師傅的工作檯看到他也是用同一支,只是他是接A7R2,早知道跟他借來用就好了)
順便講古一下,其實30年前Tokina就做過28-70mm f2.8 ATX,十幾年前Tamron還做過更扯的 28-105mm f2.8,這兩支我多年前用Nikon D200的時候都買過(Tokina買的是三代鏡的ATX280 28-80mm f2.8),兩支都是買二手很快就又脫手,因為f2.8望遠端的畫質都是自帶柔焦,要把他們當成28-50mm f2.8的鏡頭來用。
如果沒弄錯的話,最早的24-70mm f2.8是2002年的Canon 24-70mm F2.8 L,Nikon在2007年24-70mm f2.8 G推出以前,當家標變大三元還是上一個世紀的28-70mm F2.8 D IF-ED((1999/3),就鏡頭的發展來看,f2.8標準變焦鏡早年是35-70mm(70/35=2x),80末的技術才做出28-70mm(70/28=2.5x),再到2000初才又推進到24-70mm(70/24=2.91x)。
從數據上會發現各廠在變焦倍數的增加都是往廣角端推進,由此可知在維持光學質量之下,要往前推進1mm在技術和成本上要付出的代價,這裡也不得不佩服Canon的造鏡技術,六年前的24-70mm F2.8L II至今仍然是最好的標準變焦鏡之一,之前看過01做的六鏡橫評,24-70mm F2.8L II幾乎各項指標都是前三名,而且實際入手價還能比Nikon和Sony便宜。
我現在使用早期的Canon 135mm F2L,也用過前兩年才出的Sigma 135mm F1.8 Art(for Nikon),SIGMA ART每支都有驚人的銳利度,135mm f1.8 art更是利到會讓你懷疑你其它的鏡頭其實都壞了,我用Sigma的時間也算久,十多年前就是它們家的愛用者,從超廣的12-24到標準的18-50 f2.8(aps-c) 24-70 f2.8(三支),微距的50 2.8,長焦的70-200 f2.8(兩支),定焦大光圈的30 1.4 hsm/ 50 1.4 hsm/ 35 1.4 ART/135 1.8 art….買過10多支sigma,這幾年在Sigma社長從洛基手上拿到宇宙魔方的黑科技以後,我一路看著它從早年脫皮掉漆又移焦的Sigma進化到Bigma(更大),然後再mega進化到健身馬(更重),現在進入Sony E接環後轉職成悍馬(更長,Art FE鏡是直接把mc-11焊在鏡尾)。
Sigma造鏡原則跟史帝芬周一樣,吸管有多粗用多粗,杯子有多大用多大,完全不在乎成本,各種特殊鏡片什麼ELD/SLD/ELD/….像不用錢一樣的往死裡放,鏡頭塞得進多少組鏡片就放多少組,社長完全展現畫出魁男塾漫畫國家的查埔郎氣魄,其實以前看過Sigma釋出一部宣傳影片,內容是外派到阿斯嘉生產線的作業員把宇宙魔方放在刨冰機上面一片一片刨下來放到鏡頭裡,因為鏡片來自宇宙魔方取之不盡用之不歇才能這麼囂張的用料,不過後來好像怕被薩諾斯發現就從youtbue下架了,現在換成會津工廠的那支和風宣傳影片就遜多了,裡面甚至沒有彩虹橋的特效。
總之,Sigma就是堆各種猛料換來突破天際的MTF,至於拿不拿得得動或者什麼時候要去看推拿師父是使用者個人的問題,「沒有拿過Sigma,不知道身體好不好」,這是每個Sigma用家都該知道的一句話(抱歉,我亂編的,畢竟我也是sigma長年的愛好者。)
相較之下Canon 135mm F2L是在體積/重量/價格達到一個極佳的平衡,135F2L畫質雖然不如135ART但也不會差距太多,尤其考量這還是Canon在近二十年前(1996)上個世紀就做出來的鏡頭,所以雖然每次Canon出新機都被罵擠牙膏,但Canon確實告訴了我們一件事,你想要躺著擠牙膏也是要有兩把牙刷才有資格這麼幹。
一個不小心講古又繞了地球一圈,回到正題,F2.8-F4之間的標準變焦鏡要怎麼選,以Sony FE鏡就這四支,當然工作或日常生活是每一支都可以,選擇是看你的生活與工作習慣,以及對標準變焦鏡的依賴度到哪裡。
Sony 24-70mm F2.8 GM
Sony 24-105mm F4 G OSS
Sony 24-70mm F4 Zeiss OSS
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RXD
鏡頭選擇要素不外乎這五項
光圈
焦段
體積/重量
畫質(焦內/焦外)
對焦(速度/暗部)
價格
這裡面24-70 gm和24-105 f4 g已經寫過不少就不覆述,24-70 zeiss f4沒買過只看過測試照,但有在sony維修中心試幾次拿在手上只能說非常輕巧,然後畫質也對得起它的輕巧重量(笑),在定位與價格都相去不遠的24-105 f4g和fe 28-75 f2.8 rxd推出後,輕度使用者用這支還是ok的,但大概很難滿足中重度攝影者,工作也不是不行但可能就是用在對畫質沒那麼重視的拍攝。
聊到Tamron 28-75mm,我雖然沒用過但之前也非常關注,倒不是想在工作上取代GM,而是在考慮是否要多買一支標變頭,這樣外出帶小孩還有莎莎出國的時候可以有輕便的鏡頭用,所以幾乎每支A036的國外影片都看過,我認為A036確實是值得推薦的鏡頭,這個設計規格其實補上了Sony E接環產品線一個重要的位置,幾乎包括上面說的每一項鏡頭選擇要素,和gm相同的光圈,大多數時候逼近gm的畫質,介於24-70 za與24-105g的體積重量,然後f2.8的恆定光圈只賣你跟zeiss f4相近的價格。
目前看各國內外評價也都很高,大部份時候極高的畫質大家都知道了,不過按照前面提到個人對鏡頭選擇的習慣,我都是先看弱項來決定自已能不能接受,這裡說幾個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RXD比較常被討論的問題,因為手上沒有鏡頭所以大家當成雲評測看看就好:
大部份的時候畫質很好,和其它f2.8標變一樣都是最望遠端光圈全開時解像力最弱,但我比較在意的是75mm f2.8看1:1原圖尺寸常常會有抹了一層油在畫面上的感覺,不像是一般望遠端畫質肉或色散的那種鬆散,之前下載國外的raw檔又比jpg更明顯一些,照01的測試照來看縮一級光圈並沒有太多改善,怪的是縮兩級到f5.6差別也不大,從f2.8到f5.6幾乎相同,所以我判斷不是色散(事實上騰龍的色散控制的比gm更好),這原因可能要實際使用這顆鏡頭的人會比較清楚,我下載國外raw用ps的去矇瓏處理有改善,但這樣畫面會變得比較生硬些。
廣角端從28mm開始,這嚴格來說不能算問題,只是對於拍活動攝影工作會有點麻煩,當然很多人說退兩步就可以,但實際工作特別是婚禮的拜別或文定、送客,常常就是剛好差那兩步,所以用28-75mm F2.8拍活動有三個選擇,一:揹雙機,另一機接廣角鏡。二:有第二機(人)使用廣角同時拍:三:前兩者皆無,預先換成廣角鏡。
這三個考量裡第一項是揹雙機的另一機是通常我們會選擇用大光圈鏡頭,而為了兩步的距離同時用兩隻變焦鏡,這樣雖然背了雙機但畫面的差異性很少。第二項倒是沒什麼問題,有第二機總是方便許多。第三項單機直接換廣角鏡,但這個階段的畫面就會限制在12-24或16-35之間,如果需要把距離拉近抓一些特寫的時候,那麼就會有點可惜。
不過以上都是以工作為考量,若在日常生活用,退不了那兩步就退不了沒什麼關係,當下能拍到就行了(真的沒拍到也還是沒關係)
散景確實在某些距離和光線背景下有明顯二線性,之前做過ptt一篇24-70mm gm和tamron 28-75mm f2.8的散景盲測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V4s9OfvZlsWx9gil6_CunhciLCpE2XADXdFwAb-ZK71sGhw/viewform
只看頁面上的小圖我就20張全部都分得出來,不過散景的喜好不是每個人都相同,會說嚴重的也大多是跟GM比較,其實GM的設計理念裡原本就有特別針對散景柔和來做,不然散景二線性強的鏡頭多得是,所以我個人不覺得是多大的問題。
發色明顯偏黃,雖然說要實際調色才知道影響程度有多少,但這點個人覺得還好,真有必要的話就是另外做一個Tamron專用的機身描述檔給這它用,畢竟以前讓Nikon黃訓練了十幾年了 xd
對焦無預警失靈(大多發生在錄影模式),日常生活我覺得ok,其實轉接環有時也會失靈,所以我轉接只用在拍非一次性畫面,重要畫面的標變只用原廠求的就是一個穩定性,若工作用的人會比較頭痛,不過之後更新韌體相信可以解決掉。
連拍效能,目前國內外都很少人討論到這點,可能買Sony A9還是少數,其實fe原生鏡頭並不是每支都支援20fps,這點我之前在手冊有看過,有聽說過A9+A036焦段越長連拍會跟著變慢,但忘了在哪裡看到的(應該不是我自已腦補),不過最近總算找到關於Sony A9 +tamron 28-75mm f2.8的連拍實測
https://www.ptt.cc/bbs/DSLR/M.1527404703.A.B7C.html
這裡同樣有說到a9配上不同鏡頭連拍有四種速度:
1. 支援a9的FE鏡頭20fps (24-70GM, 70-200GM…)
2. 不支援a9的FE鏡頭15fps (28 f/2, 55ZA…)
3. Canon鏡頭10fps
4. Nikon/Leica M鏡頭2.5fps
網頁中的影片和ptt開板最後詢問國外測試者的結果相同
影片大部份是口述,中間有兩段開連拍錄音(錄音時間1秒,放慢25%),a9用手動對焦的時候是20fps,但切換成af-c的時候聽聲音就明顯掉速,測出來是9fps左右(和轉接環轉接canon鏡頭差不多),所以看來目前在tamron 28-75mm f2.8在a9上面是真的只能先用1半的連拍速度了。
但這點只對a9的使用者有影響,另外特別要說2018/06/28 sony對a9發佈了3.0版的新韌體,這次大更新除了暗部af-c對焦的進化以外,轉接鏡的支援又再更提高,我在猜會不會和a036有關,說不定連拍會跟著得到解放,但因為我沒有a036就無法提供資訊,只能待同時有a9+a036組合的朋友提供消息,如果在A9上面被封印連拍數是蠻可惜的,前陣子帶小孩出門用A9+24-70mm gm做20fps連拍得到的畫面蠻有意思。
最後一項是對焦,01或國外測試都是眼控或錄影追焦很ok,其實用轉接環時也是一樣,因為這部份是機身自動判斷好,讓程式自已去抓適合的對焦點,但拍照時自已手動選擇對焦點再按快門對焦是另一回事,因為你選擇的對焦點可能不是對焦系統容易對焦的。
看01的影片Tamron 28-75mm F2.8的AF-C和AF-S速度差別很大,若從Sony的對焦系統原理來看這不算問題,因為sony這一代的對焦系統雖然號稱 對比/相位 混合式對焦,但根據對岸無忌的一些資料,與我自已測試還有去找sony維修中心的工程師討論,推測AF-S是對比對焦介入比較多,這世代的機身原本就比較建議用相位對焦為主的AF-C。
之前看過youtube兩個tamron 28-75mm和24-70mm GM用AF-C測試,兩個影片的差距都蠻明顯,特別是這支影片:
這點是我目前最在意的地方,影片第一段是星巴克室內的場景,第二段是白天戶外,星巴克的曝光環境是f2.8/iso800/1/125s -0.7ev,也就是實際上快門大約是1/80s,算是一個不太明亮的環境,a036自已在室內和戶外相比,戶外雖然沒有gm那麼快但我覺得是沒問題在水之以上,但室內明顯感覺出會有一種滑進去對焦區從模糊到清楚的感覺,只是AF-C不至於像AF-S那樣緩慢,這種慢和鏡組跑對焦行程的快慢無關,我個人猜測是a036在光線不明亮的時候對比對焦介入比較多,因為相位對焦為主會是像24-70mm GM那樣都是啪一下瞬間打開,上述影片a036在星巴克的對焦讓我有用轉接環的印象。
01後來有補上一個改用AF-C的對焦影片,但因為幾個半按快門的對焦物距離都算接近也很明亮,比較難看出遠近距離切換和暗部對焦的分別,希望01還能做一個室內af-c版本的gm/g/a036的對焦測試比對,看看三鏡在一般室內的對焦能力,可以像影片裡星巴克一樣兩個對焦點都在室內比較不明亮的地方,因為f2.8的光圈就是為了應用在沒那麼亮的地方拍照。
不過說到底,對焦也以GM比對太為難tamron A036了,至今各副廠大三元都是做到畫質接近,但印象裡對焦效能少能有和原廠齊平,畢竟非原廠的鏡頭編譯還是有差距,而A036甚至還不能算是Tamron的大三元,只是太多人都拿這兩支比較而已,不然要不是已經習慣A9+24 70GM對焦速度的人,其實看28-75mm的AF-C並沒有問題,就是一個正常鏡頭有的對焦速度和合焦能力,而且因為A036太常被拿來跟GM比較都幾乎要忘了一件事,Tamron 28-75mm F2.8只要不到半支24-70mm F2.8 GM的價格啊。
一個簡單的總結這四隻標準變焦鏡的選擇:
生活日常使用非工作:
除了熱愛健身或信念是“我要給我的小孩最好的!!!“的爸爸媽媽之外,標準變焦鏡應該是要常帶出門,所以我個人並不太推薦在工作需求以外去買24-70mm GM這種又貴又重的標準變焦鏡,Sony 24-105mm F4 G或Tamron 28-75mm F2.8都是比24-70mm GM更適合非職業用戶的選擇。
工作使用為主兼生活日常使用:
重度使用標準焦段,要求速度、穩定性、完全解放機身能力(尤其是A9的使用者),無懸念的畫質:請認命一點買Sony 24-70mm F2.8 GM。
常使用標準焦段,要求高畫質,對大一級的光圈有需求,光線不夠還是想開高iso,常拍人帶景,有女朋友(男朋友):Tamron 28-75mm F2.8 Di III RXD
常使用標準焦段,要求高畫質,認為懂得縮光圈才是攝影家,光線不夠習慣打閃燈,喜愛旅遊:Sony 24-105mm F4 G OSS
不要求畫質,不要求打燈或大光圈,拿比筷子重的東西手會扭傷,帶兩萬塊以下的錶手會過敏:Sony 24-70mm F4 Zeiss OSS
最後回到這次24-70這個主題,這是我第一次認真的測鏡頭,半年來都是用零碎的時間每個月持續拍一些,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但非常的累,應該不會再有第二次這樣長期測鏡頭了,也發覺測試者本身有很大的選擇讓觀看者以為這個鏡頭好或不好,例如同樣的環境下,用4200萬畫素或2400萬畫素的機身,小孩跟貓靜止不動或動了一下,快門速度是剛好達標安全快門或兩倍以上,物距是否太近,iso的高低,向光或逆光,拍大樓當時的大氣光線……這些都會決定這張照片的的清晰度到何種程度,尤其是另外補光對畫面的清晰影響非常大,所以測試者本身決定挑出哪些照片給人看反而比鏡頭本身的質素影響觀看者更多。
我都是儘量以平常拍攝能達到最佳條件為主,同一個畫面拍多張取最清晰的一張,當然實務工作或拍小孩不容易達成(笑),不過前陣子帶小孩出去玩倒是有用Sony A9+24-70mm F2.8 GM拍了不少喜歡的照片,特別是a9的20fps連拍女兒旋轉吹泡泡真的是非常有意思,就等之後有時間再整理放上來吧,但若是以測試的前提來拍人物,那麼被拍攝者不動是一個最大難題,因為以A7RIII這種高畫素機來說,稍微的震動在100%檢視時都會有影響,另外機身的高iso或非正面向光的環境,對最後呈現的畫質也是一個變數。
以上,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