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9 A7R3入手不開箱心得 (8):A9 VS A7RIII AF-S/AF-C 三鏡對焦測試比較影片(FE原生+MB5轉接)
Sony A9 + FE 24-70mm F2.8 GM @F2.8 ISO640 33mm 1/200s
20 frames , 1 second.
(在晶華酒店拍婚禮攝影拋棒花20連拍,用ps做成gif近兩秒,因為單格無法算出到0.05秒,但機身的這一秒裡是DSC_7718~DSC7737 20張連續編號沒錯)
最近很多朋友詢問到A9和A7RIII對焦的能力,小弟之前雖然有測試過,但只有用一顆FE 24-105mm F4 G,這段時間拍的數量比較多了,手上的鏡頭也有做調整變化,所以用兩台機身(Sony A9/A7RIII),搭配兩顆原生FE鏡頭(24-70mm F2.8 GM/90mm F2.8 MACRO G),還有一顆metabones 5轉接的sigma 35mm F1.4,錄了六組測試影片,雖然不算很嚴謹但應該有些參考價值。
A9與A7R3在相同環境與機身設定((除了90mm macro那組的a9 iso320比a7r3的iso250多1/3 step,但不影響結果),進youtube影片說明大概有寫了環境與機身的設定這裡就不再多寫,機身距離對焦的雜誌約80~90公分,使用同一支鏡頭切換機身測試,對焦點的位置用小搖桿調整,從畫面正中央到邊緣儘可能都去測試。
第一組FE 90mm F2.8 Macro G OSS:
Sony A7RIII +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 AF-S與AF-C對焦能力測試
Sony A9 + FE 90mm F2.8 Macro G OSS – AF-S與AF-C對焦能力測試
從影片可以看出A9使用AF-C和AF-S的表現接近,合焦行雲流水,尤其AF-C幾乎都是瞬間合焦,只有在對到反差極低的木板出現拉風箱,中間幾張我有按下快門使用檢視功能放大來看,無論AF-C或AF-S都有準焦並沒有假合焦的現象。
A7RIII的af-c速度和合焦率大多接近A9,但從合焦指示的綠色燈號會發現好幾次猶疑的現象,甚至按下快門無法出現合焦指示(可對照影片中手指與合焦指示沒有同步),在邊緣的對焦點會很暴力的抖動(推測是對比對焦作動),但切換到AF-S後A7RIII合焦率就提升非常多,幾乎沒有拉風箱與af-c有時候出現的猶疑,在邊緣進步更明顯,可以說A7R3的AF-S對焦體驗與A9的af-c是相近的。
第二組FE 24-70mm F2.8 GM
Sony A7RIII + FE 24-70mm F2.8 GM – AF-S與AF-C對焦能力測試
Sony A9 + FE 24-70mm F2.8 GM – AF-C對焦能力測試
A9我只有使用AF-C測試,因為AF-S的結果和AF-C相近,但因為分別要試了24/35/50/70焦段佔太多時間就省略了,影片裡A9在24廣角端的部份, 右上與左下角低對比的黑色包與木板,有出現過拉風箱的現象,除此之外其它時候合焦速度都非常快速與穩定幾乎沒有猶疑,也會發現從24-70mm越把畫面拉近,對焦物體越大,在合焦能力上越穩定。
A7RIII在使用24-70mm的af-c速度我覺得和A9,雖然有幾次猶疑的現象但不多,且在右上與左下角低對比的黑色包與木板,可以感覺到它的對比對焦模式作動(畫面前後抖一下),反倒比A9更能確實合焦,而切換到AF-S後A7RIII的和用90mm做測試時一樣,會覺得合焦穩定度有提升,只是A7RIII接上24-70mm F2.8GM不像90mm macro在AF-S與af-c的差異那麼大,
另外也說一下90mm f2.8 Macro G OSS在DXO測試鏡頭解像力這塊排行第二不是蓋的,非常非常銳利,光圈全開就很猛,當人像鏡用的對焦速度尚可,昨天拍女兒溜直排輪用寬區域追焦算還行,但跟焦的速度離24-70mm gm這種鏡頭還有點距離,也沒有fe 85mm f1.8快,所以還是專心當拍小物的微距鏡與定點不動的人像就好了。
第三組Metabones 5轉接環(節能模式) + Sigma 35mm F1.4
Sony A7RIII + Metabones 5 + Sigma 35mm F1.4 art – AF-S與AF-C對焦能力測試
Sony A9 + Metabones 5 + Sigma 35mm F1.4 art – AF-S與AF-C對焦能力測試
這組是使用Metabones 5的轉接環(最新版0.58)轉接Sigma 35mm F1.4 art,這顆堪稱我的三朝元老,我從用Nikon D4/D5到sony A9/A7R3都在,sigma 定焦art的畫質與代理商的價格稱得上佛心二字
A9轉接在af-c的模式下飛快,從中央到最邊緣幾乎可以說都是瞬間對焦,用af-s也不會差太多,兩種模式都接近我以前用Nikon D5+ N接環的Sigma 35mm F1.4 ART,尤其是AF-C的速度在工作上讓你無負擔,但這是在光線ok的地方拍靜物(f1.4 iso 200 1/80s 這個對焦環境不算特別亮但也不會太暗),如果在暗的地方尤其拍走動的人,在合焦的能力與速度就會有不小的差別,
使用A7RIII轉接,在AF-C的模式下可以發現即使對焦範圍只侷限在68%的PDAF相位檢測框裡面,A7RIII的合焦能力與速度與A9上的體驗相比較稍有一些猶疑(可以聽到鏡頭對焦馬達持續的達達聲),尤其在PDAF框邊會更明顯,幾次都是鏡頭的對焦馬達暴力對焦才對得上,但切換到AF-S之後,A7R3整體的對焦就很順暢,跟A9的感覺差不多。
第四組Metabones 5轉接環(節能模式) + Sigma 35mm F1.4
Sony A7RIII + Metabones 5 + Sigma 35mm F1.4 art – AF-C 對焦速度測試
Sony A7RIII + Metabones 5 + Sigma 35mm F1.4 art – AF-S 對焦速度測試
最後這組同樣是使用Metabones 5的轉接環(最新版0.58)轉接Sigma 35mm F1.4 art做對焦速度的測試,這個月底(2018/06)Sigma FE接環的35mm F1.4 ART已經上市,我自已也在考慮要換成fe art鏡,在網路上已經有一些FE 35mm F1.4的對焦速度測試影片,所以也做一個mb5版本的35mm f1.4 art的對焦速度測試,給在考慮是否要直接買悍馬FE ART鏡的朋友參考看看mb5轉接。
近景:物距約50公分(35mm art的最近對焦距離是30公分)
遠景:物距約12公尺
同樣的環境和鏡頭+轉接環我有用Sony A9測試過,結果和A7R3幾乎相同,只有在對焦物體比較複雜時(ex電風扇鐵網),a9對焦起來比r3果斷一點,但差異並不會太大。
沒有研究過這顆鏡頭在12公尺左右是否已達到無限遠,不過我另有試過遠景是對遠方大樓,拍攝的結果一樣,都是很流暢迅速合焦,用mb5轉接基本上會感覺合焦有一點點猶疑,大多出現在無限遠拉回到最近距離的對焦,如果是中距離約五、六公尺到無限遠或近距離到中距離,a9或r3幾乎都是不拖泥帶水的合焦完成(不過如果光線暗或對焦物體複雜,a9和r3就有差了,a9貴還是有點它的道理 xd)
總結以上幾支影片,幾點簡單的個人心得:
1:Sony A9在使用AF-C的連續對焦可以得到最佳體驗,不過當A9使用90mm macro切換到50cm以下的微距近拍,af-c很容易誤判,例如拍貓眼但對焦在睫毛,曾有幾次收光圈到f5.6~f8變得很難合焦,但改成af-s會好很多,這幾點在A7RIII也是相同的結果,而且A7R3甚至一定要用af-s,不然用af-c拉風箱的機率太高了,不過說到底微距建議還是用MF,因為越接近1:1自動對焦越不靠譜,用AF-S也是一樣,Sony無反機身用MF有放大檢視非常方便。
2:Sony A7RIII的AF-C大多時候表現也是很ok的,只是跟A9放在一起比較就感覺得出來它們的差別,對焦能力這件事很主觀,環境變數也多,以我自已認識轉系統的朋友,過去用D5的人大多會覺得A7RIII的對焦能力還離D5這種旗艦機有段距離,A9算好些但還沒到真的跟上(A9的運動攝影能力與活動攝影的對焦需求還是有不同),而另一位之前用5D3和A7RII雙系統的朋友,則覺得A7RIII很不錯夠用了 xd
3:MB5轉接環預設的節能模式(藍燈),是使用相位對焦系統,有網友提示進階模式(紅燈)是先相位再對比,但如果你用A9/A7RIII/A7III這些一般稱為第三代機身,因為它們在節能模式就已經可以用AF-C眼控,所以紅燈的進階模式我覺得大多時候都可以先不用管。
承上,在預設的節能模式下,機身的相位檢測能力直接影響轉接的結果,而就我所知的資料,相位檢測能力取決於進光量,理論上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在使用轉接環的對焦能力會越好,如果你比較我前面a9使用24-70mm gm與35mm f1.4在af-c的影片,有些時候你甚至會發現轉接35mm F1.4居然比24-70mm gm合焦還要快,除了鏡頭本身的設計以外(以前d5+sigma 35的確也很快),我猜這和最大光圈的進光量有關。
這算是24-70mm gm的非戰之罪,其實以我過去用N 24-70mm F2.8 G的體驗,a9+24-70mm f2.8 gm的AaF-C對焦已經算是夠快又穩定了,也順便說一下24-70mm gm的影像品質也相當好,從24/35/50/70都有穩定的表現,即使到70mm也沒有下降太多,而且gm的散景的確有點fu,它最銳的一段和大多數標準變焦鏡的設計相同,大約會出現在35mm~50mm這一段,其銳利度是可以和定焦鏡尬一下,目前使用的三顆FEsony自行設計的鏡頭,單看銳利度我覺得都出乎我意外的好,雖說鏡頭的好壞不取決於數幾條線的解像力,但現在的全幅機身隨便都從2400萬畫素開始起跳,連標榜連拍的速度機都有2000萬畫素,這些新設計的鏡頭還是有它的優勢。
使用轉接環的變數非常多,我自已還有轉接另一支Canon 135mm F2L,轉接這支的差別會比sigma 35 1.4更明顯,但135焦段長在室內測要另外調位置就沒測了,若以我實務經驗,A9/A7R3+MB5(節能模式)+135mm L在光線好的地方兩機對焦表現接近,但光線弱一些的時候,A7R3拉風箱的機率明顯比A9高,再暗一些的話,A9中央區還可以對到,A7R3會處於完全無法合焦,但如果mb5切換成紅燈的進階模式,最後合焦是使用對比對焦,其結果就會反過來,使用對比對焦的A7R3在光線不足的合焦能力會反超A9。
4:剛發售的SonyA7III我手上沒有就辦法提供意見,但我覺得A7III的對焦系統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它的規格實在太逆天,對焦範圍實實在在超過了A7R3達到與A9相同,而且同時具備了A9的693相位點與A7RIII的425對比點,但對焦系統向來有很多規格外的部份,感光元件型號雖與A7R3一樣,但影像處理器是否達到相同的運算(從A7~A7III都叫Bionz X,不像N/C會標明第幾代 XD),這就等有人用A9/A7/A7RIII三機做一個實測才知道結果了。
總結:有些人可能覺得連拍多反正也用不到,這一方面可以說沒錯,即使我工作也很少用到10fps以上的高速連拍,但另一方面來說,以過去我對DSLR系統上連拍數的認知,機身的連拍數也是相機廠對焦技術的宣示,不僅是規格上拍很多張而已,而是當它宣告這台機身可以1秒裡拍這麼多張,代表處理器要能夠在一秒裡做更多次的AE/AF運算,還包括相關組件的耐用度,用久了的對焦精度會不會影響…等,不然每秒連拍一百張,結果有九十五張對不到焦,還是拍一萬張就有零件噴掉、開始移焦…那也是枉然。
Sony A9 那塊堆疊式感光元件型號的EXMOR RS,傳感器刷新率是160fps,A7R3/A7III的型號是EXMOR R,A7R3刷新率是13FPS / A7III則是20FPS(資料來源自中國蘭拓),類似車子的型號,比如skoda octavia RS,掛上RS的馬力都要比較大,另外最重要的是Sony A9這塊EXMOR RS感光元件才有DRAM,一般都認為A9追焦上的優勢來自於這塊dram,這點我想從影片裡連續對焦的AF-C結果可以看得出來,AF-C就是追焦的基本,所以真的不要把A9上那塊DRAM當成塑膠(笑)。
Sony A9 VS A7R3 靜音快門(電子快門)日光燈頻閃
各家旗艦機都會有一些在規格帳面上看不到的東西,這裡另外補充一項是拍攝的環境是室內日光燈,會發現A7R3的螢幕會顯示“flickr“的閃爍警示,以我自已的經驗,當A7R3使用靜音快門(也就是電子快門),防閃爍會被強迫關閉,在1/250s的電子快門下日光燈頻閃非常明顯,而A9雖然沒有開啟防閃爍的功能,但它使用靜音快門(電子快門),的日光燈頻閃現象比A7R3好非常多(兩機我都有用電子快門交叉拍數次,每次結果幾乎都相同),有點像Nikon D5這一類的旗艦機型是沒有對焦輔助燈的,它沒有是因為它比有輔助燈的機種更加厲害。
A9的頻閃程度很輕微,只要拉亮一些其實感覺不太出來,但A7R3的頻閃的亮暗分明得多,畫面拉到比A9亮還看是得出頻閃,若畫面需要走暗調處理就等於不能使用,以下補幾張測試的照片,A9/A7R3檔案格式皆為12bit raw/壓縮,photoshop Cameraraw無修改僅修圖後直轉JPG。
Sony A9+MB5+Sigma 35mm F1.4/ ISO800 F1.4 1/320s – 械械快門
Sony A7R3+MB5+Sigma 35mm F1.4/ ISO800 F1.4 1/250s – 械械快門(開啟“防止閃爍“)
Sony A9+MB5+Sigma 35mm F1.4/ ISO800 F1.4 1/250s – 電子快門
Sony A7R3+MB5+Sigma 35mm F1.4/ ISO800 F1.4 1/250s – 電子快門(使用靜音快門時,機身強迫關閉“防止閃爍“)
使用Sony系統這四個月來,A9拍了三萬多張,A7R3大約七、八千張,雖說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已手上的相機就是最好的相機,但用越久越覺得它們的分別,A9所有的設計就是為了運動攝影而生的機種,包括它的缺點都是為了專攻運動攝影而作的取捨,A7RIII的高畫素和無低通,畫質的細緻度之高用100%看臉孔特寫時,讓你知道4200萬畫素的A7R3和2400萬畫素的A9不在同一個檔次,而A7III雖然沒有用過,但規格上綜合了兩台的優點(至少規格的帳面如此 xd),好處全拿到幾乎要說A7III是索尼親兒子,完全是瞄準大部份用家要衝市佔率的設定,感覺Sony這三台產品的定位相當明確。
這段時間在不同拍攝環境都是和這測試差不多的體驗,其實應該說我是因為這些體驗,所以才花時間固定環境來拍影片實測驗證,結果和我日常與工作拍攝的感覺大致都相同,當然這是我個人使用上的心得僅供參考,四個月對sony的無反系統還不算非常熟悉,測試中也還沒有到非常嚴謹,若有謬誤處再請先進指正,也希望對想了解的朋友有些幫助。